a
Home2021 (Page 4)
  • 51人瀏覽
  • 臺師大相子元研究講座教授是位成功將「運動」結合「科技」的傑出學者,這場講座中跟大家談談,運動與科技的結合如何帶動全球的運動產業和運動經濟,以及如何提升運動選手的表現,並且分享他投入開發的穿戴裝置,以及未來台灣運動科技發展的現況與展望。

  • 46人瀏覽
  • 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倍受衝擊,在巨大的壓力下容易危害身體健康,或陷入負面思考模式當中。 不過目前臺灣疫情逐漸趨緩,每個人不妨利用運動進行自我的大腦紓困,重啟停滯已久的身心靈。 本集【Video Talk】邀請授洪聰敏來到線上,教大家如何在疫情趨緩之下,利用簡單3個運動步驟就能讓大腦進入高效能狀態,走出因疫情所產生的思緒空窗期。(2020年4月27日)

  • 291人瀏覽
  • 撰稿/台師大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 研究生 張芝雁、依林、張塵 2020東京奧運的精彩賽事,激起全國民眾風靡競技運動的氛圍,也讓我們看到中華隊優秀運動選手的傑出表現,共獲得兩金四銀六銅的好成績,如此佳績除了要歸功於選手教練的努力外,運動科學在其中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運動科學學術大師系列講座,邀請到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五位運動科學專家,向大家分享運動科學研究成果、學術應用價值和心路歷程。這次是運動科學學術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由大家引頸期盼的武術大師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為我們主講「從功夫到運動心理與大腦科學之路」。由主辦人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開場,提及此次講座的緣由與目標,並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林靜萍主任擔任主持,為這次演講拉開序幕。 此次演講主軸將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運動的價值、學術研究之我見,以及未來趨勢淺見。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畢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健身與競技運動科學博士班,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也是台灣運動心理學會理事長,以及國立運動心理學會註冊諮詢師。榮獲國內外數十項學術研究獎項,更在今年榮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傑出校友獎,是創校130年來第一位亞洲學生獲獎者。現在已有超過130篇的SCI/SSCI、50篇以上的TSCI/TSSCI文章發表,以及多本專業書籍出版。在術科方面,張教授在考上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國術組之後,積極參與武術相關的比賽,並撰寫和翻譯武術專書,甚至在美國成立八卦太極養身武藝學會,推廣武術運動。 每當有人詢問張教授「運動的價值是什麼?」,他會說「運動對我而言,是一個生命教育,更是經歷生命價值的媒介。」。張教授出生在書香世家,但因為自己課業成績不理想,在大學時期沒有自信,對未來感到徬徨無助,幸好喜愛閱讀的習慣,讓他改變人生。偶然在一次武術比賽中,嘗試模仿武俠書籍中的響亮怒吼聲,為他獲得第二名的佳績,也讓他信心爆棚,認為自己肯定是位武術高手,這次的經驗激起張教授對於武術的熱忱。這樣的經驗就像是運動心理學者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只要掌握自信心,就是邁向成功的要件,其中獲得自信心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過去成功經驗。因此張教授勉勵大家: 從「運動 /擅長」找到「自我肯定」 從「自我肯定」,類化「成功人生」 談到運動科學的學術研究,應該先了解學術研究的本質,其本質可用八個字形容,「解決問題,貢獻生命。」,張教授將此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實證新知、最佳解決方案和社會福祉。除了協助運動選手提升運動表現的競技運動心理學外,健身運動心理學也是運動心理學的重要範疇之一,而健身運動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從事怎麼樣的全民健康運動,能夠促進大眾的心理健康。根據西元2018年美國運動心理方針,規律性的身體活動,能夠降低全因死亡率、疾病風險、身體適能、功能性能力、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談及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學術研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999年,Etnier主導全世界第一篇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統合分析,研究的總結為長期性健身運動跟認知功能之間,有一個正向顯著的效果。去年,張教授的團隊針對此議題進行探究,將統合分析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PORT MEDICINE,此期刊為全世界運動科學第二名的知名期刊,透過嚴謹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當每星期執行三到四次,維持一到三個月的健身運動,運動類型包括太極拳、瑜伽等型式,都能夠增進高階認知功能。 健身運動的效益如此之大,但仍然有許多人並沒有從事健身運動,最大的原因無非是「沒有時間運動」,因此,張教授開始思考單次又短暫的健身運動,是否也能夠對認知功能有所幫助。在西元2012年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急性健身運動確實能夠幫助認知功能,更在西元2018年出版的健身運動指引方針中,提到中高強度的急性運動能夠對專注力、記憶力、晶體智力和執行功能都有所效益,這些研究結果具有很強的研究證據力。整合這些研究,期盼未來能夠為個人量身定制提升認知功能的運動處方,以吸毒者為例,他們無法克服對吸毒的渴望,沒辦法控制自己,其實就是抑制能力(一種高階的認知功能)出了問題。針對吸毒者進行健身運動介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吸毒者開始運動,對吸毒的渴望就會下降,其中單次的中等強度運動最能減緩對吸毒的渴望,這就是個人化運動處方的一種應用。 要為未來趨勢做好準備,張教授建議要培養學術知識的六大核心素養:專業、跨域、洞察、國際、堅韌和共好。當我們想邁向好的未來,就需要深入的專業知識以及跨領域的整合,跨域不一定要學多,學多反而是知識負擔,因此需要洞察的能力去輔助,洞察能力可以藉由主動閱讀提升,主動閱讀是指,當我們在看一件事情時,必須思考這件事能夠提供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方案,當用解決問題的角度閱讀,將會觸發更多想法,增加達到洞察的機會。當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其實全世界也在尋找這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的貢獻其實很有限的,因此最好的作法就是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全世界成功者們的肩膀上,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找到答案,這樣的觀點,顯現了國際化的重要性。其實,運動科學就是一種成功學,提供社會大眾,如何讓自己更有堅毅的地方,培養如頂尖選手般的堅韌性格。運動科學的發展需要共好才能更強大,想像每個人都是一盞燈,或許亮度有大有小,但唯有一起發光,才能讓體育運動在世界閃耀光芒! 最後,張教授分享一句座右銘: It’s not

  • 92人瀏覽
  • 成功大學蔡佳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了認知神經科學、適應體育運動學及運動生理學,除了獲獎無數外也參加(或主導)不少跨國合作研究,成果豐碩,不失為跨領域、跨國際的學術典範。本次蔡教授要與我們分享運動對改善特殊族群症狀(ADHD兒童、失智症族群、銀髮族)的研究結果、運動結合AI研究的部份成果,以及他的研究人生甘苦談,與同樣熱愛研究、正投入研究、或在研究中迷惘的伙伴共勉。  

  • 37人瀏覽
  • 史上最佳的奧運成績,讓大家看見了運動科學。 除了可以更有效能地幫助競技運動員創造巔峰表現之外, 運動科學的應用更應該推廣至全民,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結合運動、教育、研發……等領域, 不僅能促進人民健康、更能為國家帶來整體的經濟效益!

  • 684人瀏覽
  • 文/余建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博士生 介紹完了覺醒調整、意象訓練、接下來輪到「自我對話」上場了! 自我對話 (self-talk) 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或是腦中所產生的想法, 其實我們經常自我對話,例如:表達自己的感受 (太好了!、哭阿!)、問自己問題

  • 340人瀏覽
  • 文/闕廷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學業成績的展現,是透過不斷學習累積而來的。因此如何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當中,讓孩子們保持高度專注度,提升學習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到 (一次運動讓你擁有最佳狀態),大腦中的藍斑核 (Locus Coeruleus) 是一個掌管我們注意力中重要的神經核團,受到環境、認知或是生理刺激來提升我們的覺醒程度、釋放正腎上腺素,進而讓我們有較高的專注力來面對環境要求1。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單次性運動後,可能是透過這樣的路徑2,使我們能有效地過濾其它無關訊息,把注意力投入在當下重要的事情,進而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3。然而,這些研究都是在實驗室進行,讓參與者在運動後進行電腦化認知作業。結果不免讓人懷疑,運動後的最佳狀態也能反映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嗎? 在2020年一篇發表在Journal

  • 1,185人瀏覽
  • 文:李雅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碩士 早期教科書上所學到的知識普遍認為隨著人的年紀增長,大腦的細胞會逐年減少。神經科學之父Santiago Ramóny Cajal在1928年宣稱大腦神經元不會再生,腦神經元只在胚胎或嬰兒的大腦中增生,一旦成年後便不會再有新的神經元生成,緊接著年紀越大伴隨著記憶力也就越差,這是一種正常的衰老過程,所以要好好愛護與珍惜我們的大腦。這理論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直到近代科學研究發現,成年人大腦中的海馬區細胞會進行分裂,並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在2021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佔全國總數的1.31%。推估至2041年,會增加到3.00%。到2070年,更會上升到5.34%。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請參下方表一)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

  • 291人瀏覽
  • 文/呂家宏 前閃電狼職業選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生 地區選拔的決賽,此輪比賽對你非常重要,攸關能否取得年度決賽的資格,若輸了還可能會被戰隊解雇,因此你必須扛著龐大的壓力準備比賽,在賽前已將可能遇到的狀況萬全的模擬過了,接著只要平常心發揮平時訓練的實力就可以了!接著比賽開始敵我雙方實力本就不分上下,但這場比賽關乎著你的職業生涯,在賽事中不能輸的心情與焦慮,連旁人都不難發現,與此同時對手表現出游刃有餘的態度面對賽事,還準備奇招在這場比賽中等著你,結果在如此龐大的壓力下,突然出現練習沒看過的招數,導致判斷連連失誤不幸出局。 壓力是一種個體主觀的認知,所以在各種場合,都有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壓力,各類型運動競技賽事的現場,所能感受到的氣氛是不同的,在比賽中常常會看見,練習表現中較優異的選手,賽場中未必會有像練習時的優異表現,因為這些選手可能因為平時表現的優異,在賽事中有來自父母、師長、同學的期望,讓他過於在意這些期望,這些是在練習中感受不到的壓力,導致正式比賽時無法全神貫注面對比賽而影響表現,當然也有選手能迅速調適自我並且適應賽事環境,可以把賽場中的緊張氣氛化為自己的能量,儘管環境艱難到像是對方主場有對手的觀眾在倒喝,在此類選手的心理會轉換成如幫自己同喝采般的正面能量,讓自己可以在比賽中表現出比練習還亮眼的成績。 在各類型選手專訪中,選手們的回饋都有提到,在金字塔頂端的選手們,彼此實力都是差不多的,誰輸誰贏都不奇怪,那麼到底實力以外比的是什麼呢?最後答案出來了,越能在賽場中表現出平常心的人,就越有可能贏得比賽,要能在賽事中拿出平常表現,大部分教練及選手都誤以為只要大量訓練即可,都忽略了心理的原因,不可能平常不訓練抗壓方法,到了比賽時才叫選手不要緊張,他就完全不會緊張,所以在準備比賽的時候,可以透過模擬比賽及意象訓練,來讓選手高頻率的接觸到類似在比賽會感受到的臨場壓力,並且教導一些因應壓力的心理技巧藉此提升選手的抗壓能力,在賽事中比較有機會可以順利奪得佳績!當然,如果能透過有系統的心理技能訓練,讓選手一步一步發展抗壓的心理技能,就更能讓選手在面對關鍵比賽時,更有信心也更能夠享受壓力,在壓力下產生巔峰表現。